近期,Garance Ullens de Schooten 代表天星調良國際馬術俱樂部應邀飛往浪漫之都巴黎現場觀摩“跳躍·愛馬仕”室內馬術障礙賽。出生在比利時的她6歲就開始騎馬,可謂資深馬迷。三天的五星級賽事,精彩異常,期間還有多項豐富的活動。今天,就讓我們跟隨 Garance 再次重溫巴黎大宮的絕妙賽況。
我很幸運地受到“跳躍·愛馬仕”組織方的邀請,來到法國巴黎觀看愛馬仕室內場地障礙大賽。國際馬術聯合會(FEI)授予這個障礙賽事五星級(CSI 5*)的地位,我久聞此賽大名,卻是第一次現場觀看此賽。此行精彩與驚喜頗多,我把個人所見所聞梳理出來,希望大家能隨我的文字一起感受這項運動的神奇!
今年第七屆“跳躍·愛馬仕”舉辦再次選址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建筑典范大宮(Grand Palais)。大宮是1900年專為法國世博會所建,壯麗的玻璃圓穹頂是它的標志性特征。在世博會結束后的50余年間,這里便成為了馬車以及其他各種騎術比賽的首選之地。
3月18日我抵達賽場,遠遠就能望見大宮外圍懸掛著的歡迎各國來賓的巨幅海報。當我置身于大宮時,才真正邂逅了這典雅莊重的氣息。主辦方的精心設計讓大宮又鮮活起來了——簡潔、精致、絢麗!賽場中的障礙物設計與大宮的鋼鐵工藝相呼應,其顏色同賽場的主色調紅、橙、黃、藍交相輝映!這些細節無一不為賽事的獨特與卓越添彩。
翻開賽事日程,18-20日三天的安排一目了然:5場不同冠名的CSI5*大獎賽、3場25歲以下年輕騎手參加的“愛馬仕英才賽”、設德蘭小矮馬速度賽以及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穿插進行。
才華橫溢的騎手和矯健俊美的馬齊聚一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銳年輕騎手和老將們共賽切磋。愛爾蘭20歲的Bertram Allen、瑞士的Martin Fuchs、芬蘭的Anna-Julia Kontio這些年輕騎手,初生牛犢不怕虎,與過去二十年一直叱咤馬術賽場的英國名將John Whitaker、德國名將Ludger Beerbaum和Marcus Ehning等傳奇騎手同場競技,足以見得馬術運動后生可畏。
今年最年輕的騎手是征戰145cm級別的比利時女孩Emilie Conter,她下個月才滿16歲,讓人覺得可愛又可敬。英才賽就是愛馬仕特為年輕騎手們設置的,看得出賽事組織方對青少年馬術運動的發展頗為重視。
云集了40余位“馬林高手”的競技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比賽中場和每天接近賽事結束時的馬術表演,不僅舒緩了我激動的觀賽心情,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由著名調馬師 Bartabas 編排的表演《馳騁自然萬物間》Nature at Full Gallop——五匹激情不羈的脫韁種馬在賽場里盡情演繹,讓大家驚嘆不已。
比賽間隔的那些小演出,比如“鵝與狗”這樣的節目我是第一次在馬術賽事上見到,十分新穎有趣,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動物內在的狂野;又比如大家都翹首期待的設德蘭小矮馬比賽,今年有9位小騎手連續兩天亮相。
將視線移開賽場,我踱步來到賽場南側的迷你圍欄農場,很多家庭都圍聚在那里,好奇的孩子們伸手去摸羊駝、鵝、小山羊、小母牛這些小動物。在專業的指導與保護下,小朋友們顯然很喜歡試騎小矮馬。這不禁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想起小時候爸媽帶我去和動物玩耍的情景,甚為有趣。培養小孩子與動物及自然親近,是歐洲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
馬術的氣息彌漫在大宮的每個角落。組織方將場館一隅裝飾成馬術圖書館,我心血來潮收入幾本有趣的書,誰知竟幸運地得到作者的親筆簽名。愛馬仕也抓住機會,在場館里設置了很多匠人工作室,借助著一年一度的賽事,推廣他們的新款馬鞍。騎手和參觀者都能觀察到匠人是如何設計并用皮革制作出新款馬鞍模型的,大家還有機會現場體驗新款障礙鞍與舞步鞍樣品。
三天的日程很快就結束了,回想這些天,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上流社會人士與巴黎當地的精英人士每日享用精致的早午餐和雞尾酒會,感受著卓爾不群的巴黎生活,欣賞著“跳躍·愛馬仕”對馬術運動的全新詮釋,與愛馬人士和障礙賽的追逐者們也一同見證了這些年馬術運動發展的日新月異。
正如眾多騎手和嘉賓評價的那樣,“跳躍·愛馬仕”成功地呈獻了高水平的馬術競技以及獨特又奇妙的體驗,又一次展現了馬術場地障礙賽的新高度。
現場報道 / Garance Ullens de Schooten
編譯 / 趙穎、陳明旸、馮天儀
圖 / Yves Ullens de Schooten、Frédéric Chéhu / Hermès、appaWo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