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練不能經常回顧有關騎乘和障礙的相關著作,他們便會變得陳腐,與時代脫節。——George H. Morris
在過去的三個月里,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廣泛地參與教學,注意到某些知識點需要進一步說明。對我來說,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便是讀書。
1 腳蹬的位置
不僅是為美觀,也是為了保持腳踝的靈活性,同時為了更好地保持腳后跟下沉,腳蹬蹬鐵都應該在腳掌球節下。腳蹬應該呈對角線與腳掌骨貼合(蹬的外緣在前),小腳趾恰好碰到蹬的外緣。最好是用摩擦力強的重型腳蹬(沒有鉸鏈)。
2 蹬帶的長度
越是優秀的騎手,越能夠根據訓練內容適應相應長度的腳蹬。初級騎手應保持一個普遍適用的蹬帶長度,滿足騎乘與障礙訓練需求。中級騎手應該有所區別,跳障礙時蹬帶大約比平地訓練收短一扣。資深騎手應該能夠根據其跳躍障礙的高度調整2到4個扣。有很多人懶于做這些,最終發展成了“椅式”騎座。
3 腳后跟向下
騎乘或跳障礙最重要的便是保持腳后跟向下。以便保障我們在馬鞍上的穩定和獨立,若需要,還會為我們提供強大的腿部粘合力。松弛的小腿肌肉對騎馬毫無用途。為了能學會保持腳后跟向下,每一位騎手最好都花些時間訓練自己懸掛或站在腳蹬上(兩點式接觸)。這只是正確地分配體重。若學員蹬帶太長,屁股離不開鞍子,那他們永遠不會腳后跟向下。
4 基礎支撐
在長蹬狀態下做較慢的工作時,騎手的胯部和坐骨是接近鞍前的。這不僅是因為馬匹的背部要比腰部強壯,而且還是因為騎手可以通過馬鞍和下背保持與馬匹運動的一致性。當然在短蹬狀態下做較快的工作時,臀部要向鞍子后部移動。
5 上半身
在做立定以及向后的動作時,騎手的上半身是稍稍在垂直線之前的,這是為馬匹運動起來做準備。在做壓浪和跑步時,騎手的上半身在垂直線之前約5º;在做輕快步,奔跑及跳障礙時,騎手的上半身在垂直線前約30º。這是我們在馬匹不同步態下基本的騎座要求。當然,有特殊需要我們可以變換向前或向后移動(滯后運動)。
6 手的位置
多數情況下,我們騎馬時,手肘與馬嘴部應該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是說,騎一匹高抬頭的馬我們要抬高手的位置才行。為炫耀一匹獵狐馬,我們破壞了這一規則,將手低于馬嘴的位置而將手隱藏。而對于一匹“老是停下來”的馬匹,最好的方法是手的位置高于馬的嘴部(折線),這樣就可以抑制它低頭。現今,很多人騎乘時錯誤地將手放得太低,同時搓韁,枉自通過錯誤和痛苦的方式讓馬匹授銜。如果想讓馬兒把頭低下來(授銜),最好是將手的位置抬高,雙手靠攏,然后等待你的馬兒回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7 扶助
馬匹要在騎手雙腿的輔助下向前運動。然而雙腿中,內方腿是主導,更強有力。馬匹必須能夠在騎手的雙手扶助下收回來,然而,外方手是占主導地位且更強有力的。如果按此方式進行訓練,會讓整匹馬變得更好、更快、更強壯。
George H. Morris:美國著名的馬術騎手、教練和裁判員,曾任美國場地障礙國家馬術隊領隊及總教練。1960年羅馬奧運會代表美國隊獲團體銀牌。數十次國家冠軍隊成員,贏得過傳統大賽德國亞琛及加拿大卡爾加里的冠軍。14歲就成為最年輕的美國國家隊冠軍。2006年FEI世界馬術大會個人和團體銀牌,曾帶領美國隊獲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團體金牌。他的學生遍及世界各地,取得過不計其數的世界馬術障礙賽冠軍,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騎手 Beezie Madden 和德國騎手 Meredith Michaels-Beerbaum。Morris 還曾被英國馬術雜志《馬術師實踐》譽為世紀騎手,深受馬術圈內人士的敬重。
本篇文章由2006—2008北京奧組委馬術項目主管 Michelle 編譯,旨在將 George Morris 的先進教學經驗介紹給中國馬業同仁和關注馬術文化的大眾,原刊載于《馬術》雜志2012年8月刊。
圖片提供:依米影像